其实历史中的扶苏应当就是这样的吧,他就应该是一个谦和温润的君子,只是在某些问题上受到了儒家的挑拨,而父子二人愈发不相知、愈发的出现问题。

    正如同人们在吵架的时候会说出违心之言.....

    谁在吵架的时候没有说过几句伤人至深的气话呢?

    在愤怒至极的争吵中,有孩子斥责母亲为何要掌控自己的全部、要将自己囚禁在牢笼,在愤怒至极的争吵中,有母亲说自己的苦难全部都是孩子带来的,在愤怒至极的争吵中,有心爱的挚侣互相说出最令对方心中难受的话语。

    争吵....愤怒.....

    这些情绪就如同是蛊惑人心的魔鬼一样。

    想必在原本的历史中,应当也是这样的吧。

    那位历史中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在愤怒至极中,对着自己的父亲说出了“堪比桀纣”这样的诛心之言,说出了“暴秦”这样的言论!

    那位高高在上的始皇帝陛下、那位未曾感受过“爱”与“家人”的始皇帝陛下,面对自己儿子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、顶撞,在愤怒至极的冲动下,将扶苏发配边疆。

    而当情形的理智回笼候,始皇帝陛下虽然不愿意低下高贵的头颅,但仍旧将三十万大军的指挥权以及蒙恬送到了扶苏的手中,希望他能够保全自己、或许顺带也有想让扶苏在北疆远离“儒家”后悟道的想法吧。

    只是天可怜见、天可怜见。

    始皇帝的寿命终究没有撑到自己儿子醒悟的时候,而温润如玉的扶苏公子也终究没有等到始皇帝的谅解....

    那封传位于“扶苏”,象征着高贵的始皇帝歉意的诏书,在奸佞小人的篡权之中....化作灰烬,飘向远方。

    子不知父、父不知子。

    或许,原本历史轨迹中的扶苏公子,在瞧见那一封赐死诏书的时候,心中的情感已经堆积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方。

    他不顾蒙恬的阻拦,将长剑横在脖子上自刎。